12月7日,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《管理提示( AI魔改)》(下称《提示》),规范AI“魔改”影视剧的短视频内容。
《提示》指出,最近AI“魔改”视频以假乱真、恶搞经典现象频发,比如用AI将《甄嬛传》宫斗戏改成枪战戏,将《红楼梦》改成武打戏等。《提示》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管理要求:
第一,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,并于12月10日反馈工作情况;
第二,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,对在平台上使用、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,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。各平台还需要对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。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8230.07万元,占总成交额21.14%,游资资金净流入2321.68万元,占总成交额5.96%,散户资金净流入5908.39万元,占总成交额15.17%。
AI魔改视频(图源/21记者搜索)
21记者以“甄嬛传恶搞”、“红楼梦恶搞”为关键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搜索,发现许多前排的热门视频均为AI生成,但大多没有提示为AI内容。比如,一条封面为林黛玉举枪的视频,标题写着“林黛玉大战原神”,点赞量超过两百万次,没有AI内容标识。
一位AI从业者告诉21记者,从技术角度看,所谓的AI魔改视频“不能说是AI特效功能,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图生视频”。目前网友利用各大平台的AI工具几乎都可以完成,比如快手的可灵AI、抖音剪映工具的即梦AI、腾讯的混元AI。可以说,此类技术属于大模型的基础性功能,很难做到“自查”。
受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均表示,“AI魔改视频”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平台没有落实AI标识。
此前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第十七条规定,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深度合成内容,平台需要显著标识出AI生成。今年9月网信办发布了一份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要求不同场景、不同形式的AI内容需要提供不同标识。
自去年开始,国内小红书、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平台均采取了自律性的AI标识要求,要求创作者在发布内容前主动勾选,以避免误导观众。
一大型社交平台团队此前告诉21记者,该平台也会监测疑似AI内容生成的内容,并自动打上标识。不过难题在于AI 内容的真实度和传播度不断提高,平台主动的AIGC鉴别能力未来会成为刚需。
值得一提的是,官方公众号“广电视界”还指出,AI魔改视频“为博流量,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,冲击传统文化认知,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,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。”
浙江垦丁(北京)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念告诉21记者,AI魔改影视剧的确可能构成侵权风险,包括侵害原作的保护作品完整权、改编权,侵害原作中演员的肖像权、名誉权等。
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》,在第一点写道:“坚决禁止非法抓取、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行为”。这类行为包括“不得擅自对经典文艺作品、广播影视节目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作重新剪辑、重新配音、重配字幕,不得截取若干节目片段拼接成新节目播出”。当前AI魔改视频中频繁出现的改词配音、画面重新剪辑拼接、增加内容等行为,会落入这类被约束的行为。
不过程念也指出,“是否构成侵权还要看实际情况,比如是不是改变原作意图,从而真的给原作降低了声誉。”此外安全配资股票业务,此类维权通常取决于权利人的态度,实践中如果没有给个人带来特别困扰,很少主动应对。